[日本城🏯]點只古蹟咁簡單──日本城郭觀賞指南(二)城郭種類點樣分 (Part1)
2021-07-06
天守,為日本城堡中最具象徵性、高度最高建築;通常作為戰時指揮總部以及瞭望塔之用。現經常被遊客與「城」混為一談,如以為姬路城連立式天守部份為姬路城全體、大阪城天守部份為整個大阪城等,可見天守代表性之高。
天守往往除戰術用途外,最大作用係權力、地位以及財富象徵。如同上一篇文章提及,依種新派建築風格,即現今大眾印象中日本城郭嘅建築格風正係源自大名鼎鼎嘅織田信長(實際第一個天守並非其所建,但帶領天守風潮正係信長)。而佢旗下嘅安土城,更被認為係正式確立天守建築地位同及後築城風格嘅代表。
由城郭及天守大量興建嘅戰國時代至今已有400多年,木造天守大多已不復存在。全盛時期全國共有2500多座城,而至今有現存天守嘅只有十二座名城,當有更有5座被列為國寶。至於其它現今有天守嘅城,到底佢地嘅天守係乜黎? 今期為大家一一拆解。
🏯①現存十二天守
大名鼎鼎嘅現存十二天守分別係:姬路城、松江城、備中松山城、伊予松山城、高知城、宇和島城、丸龜城、彥根城、松本城、丸岡城、犬山城、弘前城。
依十二個天守全部都係由江戶時代一直保留至今,或曾經維修,或經過少量改裝,但整體基本上完全不變嘅天守;相對其它類型多重建於二戰後,歷史文化建築意義都更有價值。當中以姬路城最出名,更係日本第一個世界遺產。
由江戶時代開始,德川家康頒報嘅法令令到築城及維修條件更為嚴苛,即使天守因天災而毀壞亦未必能維修。其後明治時代開始拆毀各地城堡,只有60幾座被保留。及後二戰更有大量城堡被空襲炸毀,因此現存天守講得誇張少少可以話係奇蹟般嘅建築物。

及後於1900年因倒塌危險面臨拆卸,再被居民集資再次免於毀壞。係松本市嘅象徵,受到市民愛戴。

江戶幕府初期頒布了≪武家諸法度≫,嚴格管制大名建立/維修天守,但松山藩仍可重建,實屬罕見。
除十二座現存天守,各城堡內亦有不少天守屹立,而這些近代天守(大多重建於戰後),又再細分為3種:
🏯②復元天守
復元天守為指於原地以史料、相片為根據,至少在外觀上忠實還原重建嘅天守。
當中又分為外觀復元天守及木造復元天守兩者。
外觀復元天守顧名思義即係只還原個樣,內裡多數使用鋼根水泥構造。(而且大多數有冷氣)
包括 名古屋城、大垣城、広島城、和歌山城、松前城、熊本城、会津若松城、岡山城、福知山城 ,共9座

現時名古屋市正進行將鋼筋水泥造嘅天守重新以木造方式重建,希望充分還原古時名古屋城比大家
木造復元天守則為更詳細參考文獻,連內部結構都以木材盡量利用當時手法重現天守。白河小峰城三重櫓、掛川城天守、白石城大櫓、新発田城三階櫓、大洲城天守 5座。
當中大洲城天守最特別,因為佢開放比遊客租住。不過一晚要100萬円,有錢嘅朋友可以試下。
當中有3座都以非天守為名,但實際係天守,原因另開一期再講。
🏯③復興天守
復興天守指天守確實存在過,但因為史料不足,參照其它城天守史料、同時期其它建築物風格等等,加上想像創作而成,並且建於原本位置。
所以如果話係藝術創作其實又未全然係,但話佢能夠反映原本天守又唔可以,始終外觀都只係參考再加上創作而成嘅建築物。
而大名鼎鼎,相信香港人去得最多嘅大阪城正正係依類
復興天守總共有13個,包括大阪城,岸和田城、岐阜城、岡崎城、小倉城、小田原城、岩国城、島原城、福山城、越前大野城、高島城、忍城、高田城、尼崎城。現大多作為歷史資料館;當中以大阪城、小田原城比較集中分別講解大阪冬夏兩陣及北條氏滅亡嘅小田原之戰

古時嘅大阪城分別曾經喺豐臣時代同德川時代各有完全唔同風格類型嘅天守。
現時復興天守以德川時代嘅顏色為主體顏色,但最上層望樓位置就用豐臣時代嘅黑金配色。
但係整體建築物就既唔係德川時代嘅建築,亦冇參考豐臣時代嘅天守。
就筆者個人意見,我會認為佢係近現代建築師嘅建築物。
有機會另開一篇討論大阪城。
🏯④模擬天守
最後一類為模擬天守,亦係現時日本最多嘅一種,共有52座。
指嘅係天守喺歷史上嘅存在成疑,完全靠創作同想像重建出黎嘅天守。同復興天守分別在於復興天守係確實存在過,而摸擬天守係冇人知佢係咪存在過。
不論係肯定冇存在過但係整出黎嘅天守、定係唔肯定有冇存在過但係完全冇史料記載、或者有天守台(天守下面嘅石垣)但係冇起過天守嘅,全部都歸於依類。
可以話係完完全全以現代角度建作出黎嘅古代風格建築,係現代建築藝術嘅作品。

上期都講到,今治城係三大水城之一,所以氣勢萬分。但到底今治城有冇存在過天守係成疑嘅,而今治城而家嘅天守就係以想像創作出黎,屬於模擬天守嘅一例。
📷-本篇文章內所有相片均為本人攝影作品,如果想借用請知會本人。謝謝-📷
有冇咩關於城嘅想知? 又有冇咩城特別有興趣? 歡迎喺FACEBOOK、IG、BLOGGER度大家一齊討論下。🏯🏯🏯
🗾如果覺得寫/影得唔錯嘅,不如去FACEBOOK同IG比個FOLLOW比個LIKE。你嘅支持係我繼續創作嘅動力。
IG: https://www.instagram.com/budtourhk/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Budtourhk
Blog:https://budtourhk.blogspot.com/